2025年7月23日,教育学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汇报会在一教四封党员活动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保定理工学院督导专家黄建华老师、赵烁老师、教务处吴雨静老师、教育学院教学副院长王志萍老师、教学秘书苏红老师以及教育学院各教研室主任。
会上,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依次向专家领导作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汇报。小学教育教研室主任宋哲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求,重点讨论了“四有”好教师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地路径。
强调需强化“红色铸魂·立德树人·明德善学”三位一体核心理念,将保定红色文化精神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具备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和师德修养。围绕“一核五红三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需进一步加强与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等实践基地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践、校地联合教研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乡土认同和实践能力。
针对学科专业平台课程与教师教育平台课程的衔接问题,建议增加跨学科课程模块,如“小学创客教育”“跨学科教学设计”,强化学生的综合育人能力。提出将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周期设定为20周,并增加“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频次,确保学生在毕业前完成至少3轮模拟授课和1轮真实课堂实践。此外,需整合“劳动教育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形成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
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葛江宇结合保定本地红色资源,重点讨论如何将“红土情怀+幼教匠心”的特色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到课程体系中。例如,在《学前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中增加红色教育案例分析模块,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提出在《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中增设AI辅助教学、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实践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交叉重复问题,建议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进行模块化整合,突出“保教融合”的实践导向。同时,强化《学前儿童STEAM项目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跨学科属性,增加机器人编程、创意手工等前沿内容。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幼儿园环境创设》《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等精品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李亚栋聚焦“理论奠基、实践赋能、创新引领”的核心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与管理学、社区心理学三大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确保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一致性。
例如,在社区心理学方向增设“燕赵文化与社会心理”等本土化课程,以增强学生对区域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能力。依托基础心理、团体辅导等专业实验室,与本地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及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重点推进“智能心理测评”等校企合作项目,确保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心理服务能力。通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载体,鼓励学生开发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心理咨询辅助工具等应用型成果。依托“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实践”等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心理健康宣传、弱势群体心理帮扶等公益活动,强化社会责任感。
针对各专业汇报的内容,保定理工学院督导专家黄建华老师、赵烁老师从专业介绍、目标定位、课程设置等多方面提出了专业且细致的意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需强化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强化学生的师德修养、保教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三域协同(教育、企业、社区)、五维并进(理论、实践、创新、跨学科、社会责任)”的立体化培养体系,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心理服务能力、跨界创新思维及终身学习意识。
此次汇报会,不仅是教育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响应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对学院学科建设而言,会议通过对专业方向、师资团队以及教学资源的整理和重申,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教育学院架构的持续优化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