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劳动法与风险防防控、人力资源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数字技术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富有战略思维、具备问题解决能力、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能在京津冀地区及雄安新区的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HR+数据分析”、“HR+劳动风险防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五年左右的实践,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行业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与素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的分析、表达、沟通及写作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一门外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悉所从事行业的特点,能够根据行业特点和所在单位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策略;熟悉京津冀地区及雄安新区的区域产业政策、人才引进政策和劳动法律法规,能有效结合政策导向,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
2.专业胜任能力:能够熟练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六大模块中的一个模块的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该模块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人力资源数据价值,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能够与企业内部的财务、技术、营销、生产等其他部门进行深度协作,理解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为跨部门项目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3.职业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坚守职业道德红线,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能够帮助企业合理规避用工风险。具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有的专业操守,形成公平公正、利他担当、赋能他人,诚信自律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4.跨界从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职业规划意识,能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适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5.持续发展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持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养。积极应对数字经济挑战,具备系统思考以创新应对管理变革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核心课程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数字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理论与实务、薪酬管理理论与实务、△员工关系管理与劳动法、△HR胜任素质训练、AI与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实训
基本学制 4 年,修业年限为 3~8 年。
学生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最低162+10总学分要求,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普通话水平等级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三级甲等),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